耳痛可单独发生,也可伴有听力下降。
病理生理学
耳痛可能是耳源性的,也可以是非耳源性的邻近器官功能紊乱引起。
耳源性疼痛可能由中耳与外界压力差或由于局部炎症引起,或两者皆有。咽鼓管阻塞阻碍了中耳压力与大气压力的平衡,同时可有中耳内积液。中耳炎能够产生黏膜的疼痛性炎症,这种痛来源于中耳压力的增加并伴有鼓膜的膨胀。
如果耳部的检查都是正常的,那么应该考虑支配外耳和中耳感觉的脑神经(V、IX和X)所支配区域的牵涉痛。这些特定的区域包括鼻、鼻窦、鼻咽、牙齿、齿龈、颞下颌关节、下颌骨、腮腺、舌、腭扁桃体、咽、喉、气管和食管。同样,这些区域的器官功能紊乱也有时会阻塞咽鼓管从而导致中耳压力差引起的疼痛。
病因
耳源性原因(包括外耳和中耳)或涉及机体远处疾病的非耳源性原因均可造成耳痛。
急性耳痛的常见原因有:
·中耳感染
·外耳感染
慢性耳痛(>2~3周)的常见原因有:
·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
·慢性咽鼓管功能紊乱
·慢性外耳道炎
对于慢性耳痛,特别是老年患者和有耳道流脓的情况,应该考虑肿瘤因素。糖尿病患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可能会发展为一种特别严重的外耳道炎被称作恶性或坏死性外耳道炎。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耳道检查发现非正常的软组织,需进行活检排除外耳道癌。
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也是常见的耳道检查正常的患者耳痛的原因。
治疗
主要是病因治疗。
疼痛可口服止痛药,通常非甾体类抗炎药或对乙酰氨基酚即可,但严重时特别是严重的外耳道炎时可短暂口服阿片类药物。在严重的外耳道炎病例中,清理耳道及加强引流以便让抗生素滴耳液滴入感染组织是必要的。局部止痛药(如安替比林和苯唑卡因混合液)并不十分有效,但在条件有限时可使用。
应告知患者切勿自行用任何东西挖耳,无论患者声称操作多么仔细或挖耳的器物多么柔软。如果没有医生的指导,患者不应该擅自进行耳部冲洗,如果进行则应动作轻柔。口腔冲洗器一定不要用来冲洗耳部。